葉翔:經濟學家不如賣菜老婦(Z)
作者 葉翔 經濟學者、匯信資本董事總經理 轉自財新網
賣菜婦(一)
周未我上菜市場買菜,在一攤位前停下,攤主是一位年近60的老婦,從她的臉上看不出有多少智慧。以下是我與她的對話:
我問:“菜又漲價了?”婦答:“是的。”
“怎么搞的,都是通脹惹的。”我自問自答。
聽到我提通脹,老婦眼睛一閃,“看你戴眼鏡,挻斯文的,應該有點學問。是經濟學家?”我心中一動,點點頭,“是。”真不知道她是怎么看出來的。
“你是經濟學家,我正有問題問你。我有時會看看報紙,電視,都說通脹是什么流動性太多搞的,是不是就是指錢發得太多了,我們香港人指“水”太多?”“是。”
“這水是美國人放出來的?”“是。”
“既然水是美國人放的,肯定是先流他的家里,滿了才流到我們這里?”“是。”
“那為什么美國沒有通貨膨脹?”“這個.....”
“聽說日本泡沫破裂之后,政府也放了很多水,都放了二十年了,怎么也沒有通貨膨脹?”“這個.....”
我突然發現老婦更象經濟學家。“那您說說,為什么我每星期來買菜,您都漲價?”
“因為我到深圳去進貨,賣菜給我的農民說,他們種菜的本高了。”“都是那些本?”
“種子,化肥,農藥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的生活費提高了,如果菜價不提,他們種菜就不夠吃了。”“哦!”
“你說,這些本跟美國人放水有關系?”“好象沒有。”
“沒關系,那為什么你們這些經濟學家天天說是放水引起的通貨膨脹?”“這.....”
付了錢,拿起菜,快步離去。
賣菜婦(二)
“又來買菜了?”
“是。最近生意不錯?”
“比上半年好了很多。上次我提的問題,有沒有找到答案?”
“還沒有。”我不好意思笑了笑。我看了看她臉上的皺紋,充滿了自信。“您覺是什么原因呢?”
“要我看來,那是因為日本、美國的經濟是死水一潭,所以放再多的水也漲不起來。”
“哦!那中國呢?”
“中國的經濟是活的,不加水,就已經轉得挺快了,再放水,那可能就轉得更快了。比如,我賣菜,我的本…。”
“您隨便給個數。”我知道香港人通常不愿說出自己的錢。
“給你一個數,比如是3000元。我每星期到內地去進貨兩次,就是說我每星期可以做6000元的生意。如果生意好,一星期進貨三次,就可以做9000元生意。這樣,我不用增加本錢,就可做到了9000元。”
經濟好,貨幣乘數就增加了,M0不變,但M2快速增加,我腦子里趕緊想著教科書對應的概念。
“還有一種是,我增加了本,加到了4500元,一星期還是進貨兩次,也是做9000元的生意。但不管怎樣,要有生意,要有人肯買我的貨才行。”
“您什么時候生意特別不好?”
“比如亞洲金融危機,比如SARS的時候。當時我生意少了一半都不止。一個星期做不了3000元,就算給我6000元的本也沒有用!”
美聯儲08年危機后,貨幣發行量從1萬億美元幾個月內增加了近150%,差不多到2.5萬億美元,但是M2基本不動,少有增加,原因可能就在此。我不禁想把朱熹的兩句詩改為“問貨那得漲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”。
“但是您的生意為什么會變得多了?”
“這就要問你了!”
拿起菜,慢慢離去。
賣菜婦(三)
拋開案牘煩心事,又到提籃購菜時。
對于經濟中的活水源頭到底在那里,一直沒有頭緒。今天買菜就換了一個攤位。但是買完菜,往回走時,還是被叫住了。
“不照顧我的生意?”
“剛好從另一個方向來,順便就買了。”我尷尬地笑了笑。
“哪,坐一下?”
“好啊。”我猶豫了猶豫,還是在她邊上的一張小凳坐下。
“再有一件事要向你請教一下。”
“您客氣了。”
“一個國家經濟增長了,是不是這個社會的財富就增加了?”
“當然是了,經濟增長就說明財富增加了。您看中國發展了30年,大家的財富增加了多少,您家庭的財富現在跟30年前比是不是增加了很多?”
“財富要增加,靠什么?”
“當然是您與我就要多努力工作。”
“是啊,從小我的父母,我的老師,都教育我要多學知識,要勤勞,長大了才能有好的出息,我呢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子女,我的孩子也是這樣教育他的孩子。你是否也這么教育你的孩子?”
“當然,我常陪我孩子學習。”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愿。燈下兩團黑白發,一張老臉湊小臉。“勞動創造價值,知識產生財富,這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道理。我相信只要人類存在,這理是不會變的。”
“但是我看在報紙、電視上,你們經濟學家大談的是,要加大消費促進經濟增長。按這個理,那就是說,消費創造價值,消費產生財富?”
“這……?”
胸中應是死章句,怕見鄰街賣菜姨。